首 页       检察要闻       检务公开       杭检党建       公益诉讼       典型案例       检察风采
今天是:
本院动态    
· 自治区检察院“扫黑除恶”专项斗...
· 检察长发挥头雁效应带领公诉团队...
· 市旗两级团委到杭锦后旗检察院调...
· 杭锦后旗检察院召开自治区党委巡...
· 杭锦后旗检察院王博检察长向旗第...
· 杭锦后旗检察院王博检察长向市院...
案件发布    
· 广西检察机关依法对李水恒涉嫌受...
· 乌拉特中旗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犯罪...
· 巴彦淖尔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钱...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六起“...
· 检爱同行 共护未来 | 杭锦后旗检...
· 浙江舟山:提起公诉的一起特大香...
典型案例    
· 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第二批)
· 2023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十)
· 2023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九)
· 2023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八)
· 2023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七)
· 2023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六)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风采
王璐:初心不改?梦想如炬
时间:2023-09-22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王璐回访居民小区,查看案件办理后续的问题解决情况。

当初对民事检察“一见钟情”的初心已融进了平凡琐碎、日复一日的办案工作中

她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民事检察办案一线,办理的“天价写真”支持起诉案入选最高检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她是第六届上海市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标兵”,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人才库。今年6月,她荣获“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竞赛业务标兵”称号。

她,就是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王璐。

有“韧劲儿”的检察官

“我从小的理想其实是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但高考时,却意外地被法律专业录取了。”王璐至今记得当时一位长辈对她说,其实学法律和学医是一样的,一个是治人的病,一个是治“社会的病”。

大学毕业后,王璐考入检察院,在办案实践中,她真正成为治“社会病”的躬行者。从事检察工作13年来,她始终奋战在民事检察办案一线,参与办理了多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民事检察监督案件。

“她做什么事情都很扎实,有‘韧劲儿’。”提起王璐,同事们最常说的就是这句话。王璐曾办理过一起虚假诉讼监督系列案件,因案件数量大、被害单位多、虚假诉讼手法相同,她突破了“一案一抗”的传统监督模式,在院里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尝试以类案再审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案也因此被写入了当年最高检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办结这起民事虚假诉讼系列监督案后,王璐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深究案件背后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挖掘出更多关联线索,并针对所发现的行政监管漏洞,以检察建议推动堵漏建制。这份高质量的检察建议最终获评上海市检察机关“2021年度十大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王璐就是凭着这样的“韧劲儿”,把一些看上去“根本没戏”的案子办成了,把一些看上去“搞不定”的难题解决了,让藏在案子和难题背后的“社会病”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对民事检察“一见钟情”

“当初选择民事检察也是因为它跟百姓的生活非常贴近。”王璐笑称,自己对民事检察是“一见钟情”。民事检察一方面是对审判机关公权力的监督,同时也兼具对当事人私权利的救济。王璐说,尽管每天接触到的案子大部分都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小案,但她希望通过办理一件件小案,让百姓感受到司法的公正。

平日里,王璐说话慢条斯理,在面对当事人时,她更是不急不躁,很有耐心。这源自于她内心的善良,更源自于她面对当事人时的同情心、同理心。

2020年年底,两名女大学生购买了一套“19.9元特价写真”,却在拍摄过程中被一步步加码到数万元天价,两人在消保委的帮助下向虹口区检察院申请民事支持起诉。作为承办人,王璐帮助女大学生收集和固定证据、确定诉讼请求、寻找法律依据。在法庭上,面对态度嚣张的商家,她慷慨陈词,提出的支持起诉意见获法院采纳,两名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该案后被央视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入选最高检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

“我记得有个当事人跟我们说,因为这起案件,他特别相信虹口区检察院——这句话当时让我蛮感慨的。因为我们的工作,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更加信任司法机关,我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王璐打心眼里感到骄傲。

王璐还曾办理过一件扶养费纠纷检察监督案。申请人是一名残障人士,没有生活来源,案件虽然胜诉但迟迟收不到对方支付的扶养费,导致生活无以为继,只能在外地靠亲戚们轮流接济艰难度日。了解情况后,王璐启动快速办案通道,最终成功帮助申请人追回被拖欠了数年的扶养费。

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在面对弱势群体时,王璐总是希望自己能多做一些。在办理涉及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案件时,她总是会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并加强与法院、行政机关等的沟通协调,尽快帮助当事人解决燃眉之急,用法治的力量尽可能地帮他们摆脱困境。

“一次,在结案后,申请人说了一句‘没想到来检察院有用’,这让我很受触动。”王璐说,这么多年来,她已经把当初对民事检察“一见钟情”的初心融进了平凡琐碎的日复一日里,但申请人的话让她再次体会到了满腔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这就是职业尊荣吧”。

精进自我,更勇于担当

繁忙的办案工作并没有让王璐停下精进自我的脚步。“民事案件纷繁复杂,却又和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利益息息相关,同时也关乎司法公正。我和同事们在办理每一起案件时都存有敬畏之心,竭力做到精益求精。”王璐说。

如何做好民事检察工作?王璐有自己的见解:自我加压,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结合办案,不懈加强理论研究和思考。“在未来,仅有求极致的精神还不够,还需要不断修炼内功,拥有更高的履职能力。”王璐说,“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理论修养是民事检察人修习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竞赛中,王璐不负众望,摘得了全国民事检察“业务标兵”的桂冠。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全院沸腾,大家无不为她感到高兴。谁都知道,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她走过了三年漫长而艰辛的时光。

而回顾备赛那三年,王璐更多的是感恩。“我不是一个人在备赛,那是全院上下一起在努力。”她说,“领导对我无条件地信任,每次都叮嘱我不要有压力,尽力就好;部门里碰到难办的案子,或者人手紧张的时候,也都是同事间相互帮衬着,咬牙扛过去。”在王璐看来,正是全院上下营造出了安心备赛的氛围,才能让她毫无牵挂地全力以赴。

出于对民事检察、司法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王璐紧紧抓住“备赛”这个难得的机会,系统、全面地修炼内功,重塑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备赛过程中,她也遇到过瓶颈,但从未想过放弃。“我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参赛选手都是各地最顶尖的民事检察人员,大家都在拼尽全力,我没有理由不奋力一搏。”王璐和共同备赛的选手们开玩笑说,“这三年时间可以读一个‘博士’学位了。”

今年6月,王璐终于坐上了前往赛场的火车。一路上,王璐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只想抓紧每分每秒的时间翻阅自己认真总结的时政知识以及部门法的思维导图,不断在大脑里筑牢知识框架。在旅客们都在打盹的长途火车上,这个一边看资料一边嘀咕着背诵的“奇怪乘客”,成了车厢里一处独特的风景。

“直到第二天上场前,我整个人都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可以说是全靠意志力硬撑下来的。比赛结束了,人就像虚脱了一样,非常非常累。”王璐回忆说,虽然当时在心态上是“放手一搏”,但她仍然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稳稳地、充分地展示自己,不留遗憾。正是这份坦然和淡定最终帮助她在答辩环节取得了全场第一、在整个比赛中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对王璐来说,参加这次全国竞赛犹如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自我革新。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工作理念,都全面地进行了一次系统升级,也让她更加明确了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民事检察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让她看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在精准监督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宏观的理念和要求转化为生动而具体的检察实践;跳出“就案论案”的思维定式,办出带有纠偏、创新、进步、引领价值的典型案件。

“我拼尽全力了,对得起‘江东父老’,也对得起自己了。”王璐笑着说,荣誉终将成为过去,竞赛的终点就是奋进新征程的起点。

如今,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上,王璐已经将竞赛状态完全切换至思考案子怎么办理、考核成绩如何提高的日常模式,久违的亲切感和踏实感又回来了。“虽然工作压力总是扑面而来,但也都是‘幸福的烦恼’。”王璐说,“我会将参加业务竞赛的收获与思考反哺日常办案,以更优履职交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答卷。”

当同事们都纷纷前来请教王璐“胜利的秘诀”时,王璐谦虚地说:“秘诀谈不上,但我一直觉得厚积而薄发这句话很有力量。无论是办出好案子还是参加业务竞赛,都没有捷径,都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就是功在平时。”

采访最后,谈到自己未来的梦想,王璐再次提及当初选择“治社会病”的初心。多年以后,初心不改,梦想如炬,她仍然会坚定而自信地走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检察院  检察日报  正义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正义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